• 游客
收藏 | 举报 2017-10-12 22:21   关注:307   回答:1

帮忙把名词解释搞定...

已解决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 2024-06-16 05:23
帮忙把名词解释搞定

我来回答
  • 游客
举报 2017-10-16 03:37
同聚多糖由一种单糖组成,水解后生成同种单糖。如阿拉伯胶、糖元、淀粉、纤维素等。氧化磷酸化,生物化学过程,是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供给ADP与无机磷合成ATP的偶联反应。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在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或细菌中,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供给ADP与无机磷合成ATP的偶联反应。多种酶靠非共价键相互嵌合催化连续反应的体系,称为多酶复合体。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可以识别DNA的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内切酶,简称限制酶。根据限制酶的结构,辅因子的需求切位与作用方式,可将限制酶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第一型(Type I)、第二型(Type II)及第三型(Type III)。Ⅰ型限制性内切酶既能催化宿主DNA的甲基化,又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而Ⅱ型限制性内切酶只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III型限制性内切酶同时具有修饰及认知切割的作用。结构域是生物大分子中具有特异结构和独立功能的区域,特别指蛋白质中这样的区域。在球形蛋白中,结构域具有自己特定的四级结构,其功能部依赖于蛋白质分子中的其余部分,但是同一种蛋白质中不同结构域间常可通过不具二级结构的短序列连接起来。蛋白质分子中不同的结构域常由基因的不同外显子所编码。是指脂肪酸的末端(w-端、烷基端)甲基发生氧化,先转变成羟甲基,继而再氧化成羧基,从而形成a,w-二羧酸的过程。然后从二羧酸的两端同时开始进行b-氧化。]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葡萄糖氧化分解的一种方式。由于此途径是由6-磷酸葡萄糖(G-6-P)开始,故亦称为己糖磷酸旁路。此途径在胞浆中进行,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G-6-P脱氢生成6-磷酸葡糖酸内酯开始,然后水解生成6-磷酸葡糖酸,再氧化脱羧生成5-磷酸核酮糖。NADP+是所有上述氧化反应中的电子受体。第二阶段是5-磷酸核酮糖经过一系列转酮基及转醛基反应,经过磷酸丁糖、磷酸戊糖及磷酸庚糖等中间代谢物最后生成3-磷酸甘油醛及6-磷酸果糖,后二者还可重新进入糖酵解途径而进行代谢。戊糖磷酸途径总反应式是:
6G6P+12NADP++7H2O → 5G6P + 6CO2+Pi+12NADPH+12H+竞争性抑制作用(competitive inhibition)指的是有些抑制剂和酶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酶活性中心,从而抑制酶和底物结合成中间产物。肉碱脂酰转移酶Ⅰ和Ⅱ是一组同工酶。前者在线粒体内膜外侧,催化脂酰CoA上的脂酰基转移给肉碱,生成脂酰肉碱。后者在线粒体内膜内侧,将运入的脂酰肉碱上的脂酰基重新转移给线粒体基质中的CoA,游离的肉碱被运回内膜外侧循环使用。呼吸链又称电子传递链,是由一系列电子载体构成的,从NADH或FADH2向氧传递电子的系统。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是指因高分子结构的改变,而使摩尔吸光系数(molar extinction coefficient)ε增大的现象,亦称高色效应。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由于获得有序结构而产生减色效应的高分子,变性成为无规则卷曲时,减色效应消失的现象叫增色效应。半不连续复制是指DNA复制时,前导链上DNA的合成是连续的,后随链上是不连续的,故称为半不连续复制。尿素循环(urea cycle):又称为鸟氨酸循环,肝脏中2分子氨(1分子氨是游离的,1分子氨来自天冬氨酸)和1分子CO2生成1分子尿素的环式代谢途径。信号肽是引导新合成的蛋白质向分泌通路转移的短(长度5-30个氨基酸)肽链。核酶(ribozyme)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是生物催化剂,可降解特异的mRNA序列。核酶又称核酸类酶、酶RNA、 核酶类酶RNA。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一种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复制模型,其中亲代双链分离后,每条单链均作为新链合成的模板。核酸分子杂交(简称杂交,hybridization)是核酸研究中一项最基本的实验技术。互补的核苷酸序列通过Walson-Crick碱基配对形成稳定的杂合双链分子DNA分子的过程称为杂交。原核生物中,在起始密码子上游有一个由5-6个核苷酸组成的共有序列,以其发现者的名字命名为Pribnow框(Pribnowbox),这个框的中央位于起点上游10bp处,所以又称—10序列(—10 sequence),是转录的解旋功能部位,具有高度保守性和一致性。Pribnow框盒(Pribnow box):大肠杆菌基因组为4.7×10^6bp,为避免假信号的出现,估计信号序列最短必须有12bp。信号序列并不一定是连续的,因为分开距离本身也是一种信号。从起点上游约-10处找到6bp的保守序列TATAAT,称为-10序列或Pribnow框(box),与真核细胞和古生菌中的TATA Box功能相似。把细胞放在极其温和的条件下处理,就能得到几个到几十个核糖体在一条mRNA上结合起来的形态。这称为多核糖体(polysome、polyribosome或ergosome)。超二级结构也称之基元(motif)。是指在球状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的基础上,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α螺旋β折叠等)在三维折叠中相互靠近。EMP途径,又称糖酵解或己糖二磷酸途径,是细胞将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的代谢过程,总反应为:C6H12O6+2NAD+2Pi+2ADP→2CH3COCOOH(丙酮酸)+2NADH+2H+2ATP+2H2O。EMP途径是指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被分解成丙酮酸,同时释放出少量ATP的过程。当限制酶在它识别序列的中心轴线两侧将DNA的两条链分别切开时,产生的就是黏性末端。Tm值就是DNA熔解温度,指把DNA的双螺旋结构降解一半时的温度。不同序列的DNA,Tm值不同。DNA中G-C含量越高,Tm值越高,成正比关系。核小体是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由DNA和组蛋白(histone)构成。生物化学减色效应,在生物化学中,是指:若变性DNA复性形成双螺旋结构后,其260nm紫外吸收会降低,这种现象叫减色效应。生糖氨基酸(glucogenic amino acid)是能通过代谢转变成葡萄糖的氨基酸。酶的比活力是在特定条件下,单位重量(mg)蛋白质或RNA所具有的酶活力单位数。Km(米氏常熟)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即当V=Vm/2时,【S】=Km,单位为mol/l。Km是酶极为重要的动力学参数,其物理含义是指ES复合物的消失速度(k-1+k2)与形成速度(k1)之比。当PH、温度、离子强度不变时,Km是恒定的。蛋白质因受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分子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并失去原有的生物学活性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denaturation)。蛋白质的复性(renaturation),蛋白质变性程度较轻,去除变性因素后,有些蛋白质仍可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有的构象和功能,称为复性。信号肽 与上面的14重复重组修复(recombination repairing):复制含有嘧啶二聚体或其它结构损伤的DNA,但当复制到损伤的部位时,子代DNA链中与损伤部位相对应的部位出现缺口,新合成的子链比未损伤的DNA链要短一些。完整的母链与有缺口的子链重组,缺口由母链来的核苷酸片段弥补。合成重组后,母链中的缺口通过DNA多聚酶的作用,合成核苷酸片段,然后由连接酶使新片段与旧链联结,重组修复完成。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即RNA指导下的DNA合成。此过程中,核酸合成与转录(DNA到RNA)过程与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RNA到DNA)相反,故称为逆转录。逆转录过程是RNA病毒的复制形式之一,需逆转录酶的催化。 逆转录过程的揭示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大发现,是对中心法则的重要修正和补充。人们通过体外模拟该过程,以样本中提取的m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出互补的cDNA,构建cDNA文库,并从中筛选特异的目的基因。该方法已成为基因工程技术中最常用的获得目的基因的策略之一。多霉复合体与上面的3重复当某些化合物与酶分子中的别构部位可逆地结合后,酶分子的构象发生改变,使酶活性部位对底物的结合与催化作用受到影响,从而调节酶促反应速度及代谢过程,这种效应称为别构效应。具有别构效应的酶称为别构酶。别构酶常是代谢途径中催化第一步反应或处于代谢途径分支点上的一类调节酶,大多能被代谢最终产物所抑制,对代谢调控起重要作用。表示有机化合物中不饱和程度的一种指标,指100g物质中所能吸收(加成)碘的克数。酶的辅助因子按其与酶蛋白结合的紧密程度与作用特点不同可分为辅酶(coenzyme)与辅基(prosthetic group)。辅酶与酶蛋白的结合比较疏松,可以用透析或超滤的方法除去。早酶促反应中,辅酶作为底物接受质子或基团后离开酶蛋白,参与另一酶促反应并将其所携带的质子或基团转移出去,或者相反。辅基与酶蛋白结合较为紧密,不能通过透析或超滤的方法除去。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是指物质在脱氢或脱水过程中,产生高能代谢物并直接将高能代谢物中能量转移到ADP(GDP)生成ATP(GTP)的过程。无冈崎片段,相对比较短的DNA链(大约1000核苷酸残基),是在DNA的后随链的不连续合成期间生成的片段。

答题不易 望你满意